EN 生科百年 内網 新内網

檢測到您當前使用浏覽器版本過于老舊,會導緻無法正常浏覽網站;請您使用電腦裡的其他浏覽器如:360、QQ、搜狗浏覽器的極速模式浏覽,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覽器。

下載Firefox

The EMBO Journal | 高甯課題組揭示真核DNA複制中岡崎片段引物去除過程的新分子機制

日期: 2024-11-27

2024年11月22日,beat365官方网站、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核糖核酸北京研究中心高甯課題組在The EMBO Journal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insight into Okazaki fragment maturation mediated by PCNA-bound FEN1 and RNaseH2的研究論文,對含有PCNA的内源相關複合物進行結構研究,獲得了兩組PCNA複合物(PCNA-FEN1、PCNA-FEN1-RNaseH2)的結構,為理解岡崎片段成熟的後期步驟提供了一系列的結構快照。

真核生物DNA複制在複雜的染色質環境下進行,與多種分子生物學過程互相協調,例如DNA複制與修複的偶聯以及DNA複制與新生核小體組裝的偶聯等。PCNA(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作為DNA複制體不可缺少的輔助蛋白,在DNA複制中結合各種DNA聚合酶以賦予其持續合成的能力,也可以将多種因子募集到DNA複制、修複等DNA代謝事件發生的位點,并促進相應的生物學反應,是DNA代謝的中心樞紐之一。與PCNA相互作用的蛋白超過兩百多種,包括DNA複制相關蛋白(Pol δ、Pol ε、Pol η、Pol κ、FEN1、LIG1等)、解旋酶(WRN、BLM、RECQ5等)、DNA修複蛋白(MSH3、MSH6、XPG、FANCM等)、表觀遺傳因子(CAF-1、DNMT1、p300、HDAC1等)及參與細胞周期調控、凋亡等過程的一些蛋白分子,它們都是通過自身保守的PIP box(PCNA-interacting protein box)或PIP-like 基序結合PCNA。

真核生物PCNA是環繞雙鍊DNA的同源三聚體,每個單體都包含一個PIP box結合位點,因此一個PCNA環可以至多結合三個含有PIP box的蛋白因子。領域内認為PCNA的協調功能是通過“工具帶,toolbelt”的形式實現,即PCNA同時結合處于上下遊過程的不同的酶,以提高DNA代謝相關事件的整體效率。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DNA複制過程中的滞後鍊岡崎片段的加工成熟,參與這一過程的所有具有催化活性的酶都與PCNA有相互作用,包括Pol δ、RNaseH2、FEN1、EXO1、PIF1、DNA2以及LIG1。參與引物去除的主要因子是Pol δ、RNaseH2和FEN1,RNaseH2作為RNA核酸酶去除由Pol α與引物酶複合物所合成的RNA-DNA引物中的RNA;DNA聚合酶Pol δ在完成滞後鍊上的新生DNA鍊的延伸之後,會進行鍊置換反應,繼續向前合成将臨近岡崎片段中的引物頂起,形成5'-flap DNA結構;FEN1作為結構特異性的DNA核酸内切酶結合并切割5'-flap DNA;通過這一系列步驟,保真度較差的DNA引物及RNA引物得以去除。領域前期通過體外重組的方式,已經獲得了PCNA-FEN1-Pol δ、PCNA-FEN1-LIG1複合物,對它們的結構和功能進行了表征,部分地驗證了PCNA作為工具帶的分子角色。然而很多重要的機制性的問題還未得到解答,例如PCNA如何特異性地選擇并協調參與同一DNA代謝事件的不同蛋白因子;同時結合在PCNA上的蛋白因子之間是否進行相互的變構調節等。

課題組以PCNA作為誘餌蛋白,首先建立了一套從染色質中快速純化PCNA内源複合物的方法,得到了一系列含有PCNA且參與DNA複制、核小體組裝、DNA修複等過程的内源複合物。

圖1 PCNA内源相關複合物的獲得

結合冷凍電鏡單顆粒三維重構技術解析了兩套複合物PCNA-FEN1與PCNA-FEN1-RNaseH2不同狀态的三維結構。其中PCNA-FEN1複合物中FEN1處于催化後狀态,5'-flap DNA被切割但尚未離開FEN1的酶活中心,表明FEN1的5'-flap DNA産物釋放在細胞内是限速步驟。

圖2 PCNA-FEN1複合物中5'-flap DNA已被酶切

在PCNA-FEN1-RNaseH2複合物中,發現FEN1與RNaseH2分别結合PCNA的不同亞基,證實了PCNA工具帶的功能。對不同狀态的PCNA-FEN1-RNaseH2複合物進行結構分析,發現RNaseH2始終結合在FEN1催化位點上遊固定的雙鍊DNA區域,并且此區域不包含任何未去除的RNA殘基,這表明同時結合PCNA的FEN1與RNaseH2存在一種未被認識到的功能上的耦合。因為5'-flap DNA是聚合酶Pol δ繼續向前合成進行鍊置換的産物,其核苷酸序列與其上遊雙鍊DNA序列一緻,所以在細胞中5'-flap DNA很可能侵入上遊的雙鍊DNA,産生3'-flap DNA,一旦3'-flap長度大于1 nt,FEN1将無法切割5'-flap DNA。然而,當RNaseH2結合在5'-flap DNA上遊雙鍊DNA時,由于空間位阻的存在,5'-flap DNA無法進行鍊入侵,大幅降低了5'-flap DNA轉化形成3'-flap DNA的概率,因此RNaseH2可能通過維持DNA底物的特定構象以促進FEN1 5'-flap DNA的酶切效率。

圖3 人源PCNA-FEN1-RNase H2複合物結構

此外,結構分析表明在PCNA-FEN1-RNaseH2複合物中RNaseH2蛋白通過RNaseH2A亞基結合PCNA,而不是之前報道的RNaseH2B PIP box結合PCNA,序列分析鑒定到RNaseH2A亞基中一個新的PIP box,通過體外生化實驗驗證了RNaseH2A及RNaseH2B亞基的PIP box都可以結合PCNA。結合免疫熒光電鏡的成像實驗,表明RNaseH2A PIP box與RNaseH2B PIP box在不同的生理學過程中發揮功能。

本研究表明PCNA在細胞内可以作為工具帶同時結合多個蛋白因子。之前的模型認為同時結合PCNA的蛋白是按照順序發揮功能,一個酶發揮完功能後與DNA解離,釋放出DNA底物以供另一個酶結合;與之前的模型不同,在PCNA-FEN1-RNaseH2複合物結構中,FEN1與RNaseH2穩定結合同一個DNA底物,RNaseH2可能通過對底物DNA的構象調控來促進FEN1的酶切效率。這表明細胞内同時結合PCNA的不同蛋白因子間可能會對它們酶促反應動力學進行互相調控。RNaseH2除了作為RNA核酸酶參與岡崎片段引物RNA的去除外,本研究發現了RNaseH2的另一個可能的新功能,即以不依賴于核酸酶活性的形式作為雙鍊DNA結合蛋白來調節FEN1的5'-flap DNA酶切功能。

圖4 RNaseH2在岡崎片段成熟過程中發揮作用的模型

高甯教授為本論文的通訊作者。beat3652020級博士研究生田宇輝為本論文第一作者。beat365研究員李甯甯在實驗方法探究及結構計算方面提供了幫助。beat365李晴教授為該論文提供了支持與幫助。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昌平實驗室的支持。北京大學冷凍電鏡平台、昌平實驗室冷凍電鏡平台、北京大學高性能計算平台、beat365儀器中心及國家蛋白質基礎設施(北大分平台)對本項目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原文鍊接:https://www.embopress.org/doi/full/10.1038/s44318-024-00296-x


參考文獻:

1. Bellush, J. M. & Whitehouse, I. DNA replication through a chromatin environment.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372(2017).

2. Li, N.et al.Parental histone transfer caught at the replication fork.Nature627, 890-897 (2024).

3. Slade, D. Maneuvers on PCNA Rings during DNA Replication and Repair.Genes9, 416 (2018).

4. Boehm, E. M., Gildenberg, M. S. & Washington, M. T. The Many Roles of PCNA in Eukaryotic DNA Replication.Enzymes39, 231-254 (2016).

5. Sun, H.et al.Okazaki fragment maturation: DNA flap dynamics for cell proliferation and survival.Trends in Cell Biology(2022).

6. Levikova, M. & Cejka, P. The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Dna2 can function as a sole nuclease in the processing of Okazaki fragments in DNA replication.Nucleic Acids Res43, 7888-7897 (2015).

7. Blair, K.et al.Mechanism of human Lig1 regulation by PCNA in Okazaki fragment sealing.Nat Commun13, 7833 (2022).

8. Lancey, C.et al.Structure of the processive human Pol δ holoenzyme.Nature Communications11(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