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生科百年 内網 新内網

檢測到您當前使用浏覽器版本過于老舊,會導緻無法正常浏覽網站;請您使用電腦裡的其他浏覽器如:360、QQ、搜狗浏覽器的極速模式浏覽,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覽器。

下載Firefox

Nature Communications | 肖俊宇課題組揭示IgM–CD5L複合物的分子機制

日期: 2024-09-28

IgM是人體五種免疫球蛋白之一,在體液免疫和黏膜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IgM主要以五聚體形式存在。J鍊調控IgM五聚體的組裝,還能通過與黏膜轉運受體pIgR的相互作用,介導IgM的黏膜轉運。北京大學肖俊宇課題組一直聚焦IgM分子機制的相關研究,在先前的工作中闡明了IgM五聚體組裝和黏膜轉運的機制,特異性受體FcμR識别IgM的機制,以及惡性瘧原蟲蛋白結合IgM的機制。

血清IgM中除J鍊外還存在另一種稱為CD5L(CD5 antigen-like)的蛋白,也被稱為Spα或AIM。它是一種由巨噬細胞表達和分泌的蛋白,屬于清道夫受體半胱氨酸富集超家族(Scavenger Receptor Cysteine-Rich superfamily, SRCR)。CD5L/Spα/AIM被報道有多種功能,可作為模式識别受體識别病原體和内源性有害物質,能抑制胸腺細胞、T細胞等的細胞凋亡,還參與肥胖、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的病理進程。因此,CD5L在維持免疫穩态和疾病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IgM 五聚體被認為是 CD5L 的載體,保護其免于腎髒清除。然而,IgM與CD5L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礎仍不清楚,CD5L對于IgM功能的影響也有待進一步研究。

2024年9月27日,北京大學肖俊宇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CD5L associates with IgM via the J chain”的研究成果,揭示了CD5L通過J鍊結合IgM的分子機制,同時探讨了CD5L對IgM功能的影響。

CD5L在哺乳動物中高度保守,包括三個SRCR結構域。SRCR結構域通常具有雙陽離子結合位點,在配體結合中具有關鍵作用。為了探索IgM與CD5L相互作用的具體機制,本研究首先重組表達了IgM五聚體核心區(Fcμ–J)和CD5L蛋白,然後通過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研究了二者的相互作用,發現CD5L 确實以Ca2+依賴的方式結合IgM。之前曾有研究顯示,貓源CD5L與IgM 之間具有顯著更強的親和力,而這種強結合被認為與貓更易患腎髒疾病相關。為了探究不同種屬IgM與CD5L的親和力是否有較大差異,本研究也研究了貓源和鼠源IgM與CD5L的相互作用。結果顯示,不同種屬CD5L均以Ca2+依賴的方式結合IgM,并且各種屬間CD5L與IgM的親和力總體較為相似,說明IgM–CD5L相互作用在哺乳動物中具有保守性。

随後,本研究利用冷凍電鏡解析了人源Fcμ–J和CD5L複合物的高分辨率結構。結構顯示, 五個Fcμ以非對稱形式組裝成帶有一個缺口的五聚體,J鍊和CD5L填補于缺口處,與先前的研究結果一緻。CD5L的SRCR3結構域與Fcμ–J 的中心結合,并與 J 鍊的多個區域相互作用。SRCR2 結構域向 Fcμ5B擺動,并将 J 鍊的β5–β6發夾結構壓向 Fcμ5B。值得注意的是,這段β5–β6發夾結構在以前所有不含 CD5L 的 IgM 結構中都處于無序狀态。CD5L-SRCR1 結構域和Fcμ-Cμ2結構域的密度較弱,因此無法清晰地觀察到。SRCR3結構域中含有一個完整的雙陽離子結合位點,電鏡密度圖和結構信息比對支持此處結合了兩個Ca2+,有助于穩定附近的負電荷表面區域。此外,CD5L與IgM之間還形成一個二硫鍵從而進一步穩定二者的相互作用。

為了進一步探究CD5L作為IgM的結合蛋白是否影響IgM的功能,本研究探究了CD5L對IgM受體pIgR和FcμR結合的影響,以及對IgM激活補體能力的影響。結果顯示,CD5L能顯著降低IgM與pIgR的結合,但不影響FcμR的結合或補體激活。通過影響IgM和pIgR的相互作用,CD5L可能會阻礙IgM 的黏膜轉運,從而幫助IgM留在血液中。這些結果與Oskam 等人近期的報道相吻合。

總之,本研究通過結構生物學、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手段闡明了CD5L結合IgM的分子機制,為更全面地了解IgM與CD5L的生物學功能奠定了基礎。

圖1. Fcμ–J與CD5L複合物的整體結構和雙陽離子結合位點的局部結構

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beat365官方网站、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昌平實驗室肖俊宇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beat365官方网站博雅博士後王禹心和2020級博士生蘇晨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博雅博士後紀成功為該論文提供了幫助。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beat365官方网站啟東産業創新基金的支持。北京大學冷凍電鏡平台和beat365儀器中心為本項目提供了重要幫助。

原文鍊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2175-y

參考文獻

1. Matsumoto, M.L.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Multimeric Assembly of IgM and IgA.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40, 221-247 (2022).

2. Li, Y. et al.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immunoglobulin M.Science367, 1014-1017 (2020).

3. Li, Y. et al. Immunoglobulin M perception by FcmuR.Nature615, 907-912 (2023).

4. Ji, C. et al. has evolved multiple mechanisms to hijack human immunoglobulin M.Nature Communications14(2023).

5. Sanjurjo, L. et al. AIM/CD5L: a key protein in the control of immune homeostasis and inflammatory disease.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98, 173-184 (2015).

6. Miyazaki, T. et al. AIM associated with the IgM pentamer: attackers on stand-by at aircraft carrier.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15, 563-574 (2018).

7. Hiramoto, E. et al. The IgM pentamer is an asymmetric pentagon with an open groove that binds the AIM protein.Science Advances4(2018).

8. Oskam, N. et al. CD5L is a canonical component of circulatory IgM.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20, e2311265120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