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生科百年 内網 新内網

檢測到您當前使用浏覽器版本過于老舊,會導緻無法正常浏覽網站;請您使用電腦裡的其他浏覽器如:360、QQ、搜狗浏覽器的極速模式浏覽,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覽器。

下載Firefox

Cell | 李晴研究組與合作者報道真核DNA複制體介導的親本組蛋白表觀遺傳信息繼承新機制

日期: 2024-08-02

表觀遺傳信息的繼承 (Epigenetic inheritance)是細胞增殖和分化的核心基礎,理解這一過程對我們認識正常發育和衰老等生理過程和解析發育異常、腫瘤和早衰等病理過程都至關重要。作為真核生物特有的遺傳機制,在遺傳物質DNA序列不變的前提下,表觀遺傳信息的繼承,是細胞身份記憶的核心基礎,而表觀遺傳信息繼承的彈性,也為重塑細胞身份提供獨特的窗口。染色質是編碼表觀遺傳信息的主要載體,其基本結構單元是核小體,由一段147 bp DNA纏繞組蛋白八聚體構成。組蛋白攜帶不同的翻譯後修飾,蘊藏豐富的表觀遺傳信息,和其它因子一起形成染色質景觀,決定了基因組的表達譜,形成細胞的身份。彈性的表觀遺傳信息繼承是染色質景觀的維持和重塑的基礎,其核心步驟是DNA複制偶聯的染色質重建,最重要的一環是DNA複制叉上親本組蛋白的回收和再分配。

李晴研究組圍繞DNA複制偶聯的核小體組裝,聚焦在親本組蛋白在複制叉上的回收和分配機制。2023年在《核酸研究》雜志上發表“The N-terminus of Spt16 anchors FACT to MCM2-7 for parental histone recycling” 研究論文,揭示組蛋白分子伴侶FACT直接參與複制叉位點親本組蛋白的原位回收,并且同時貢獻于兩條子鍊;通過和複制體元件相互作用,組成“組蛋白分子伴侶-組蛋白-複制體元件”通用模塊,調節親本組蛋白流向。2024年,和合作者(翟元梁/高甯/戴碧瓘團隊)在《自然》雜志發表“Parental histone transfer caught at the replication fork”研究論文,捕獲首個内源複制叉上親代組蛋白遞送的起始态,發現組蛋白分子伴侶FACT和複制體保護複合物(Tof1-Csm3)以及解旋酶亞基Mcm2一起捕獲親本組蛋白六聚體【(H3-H4)2-(H2A-H2B)】往滞後鍊遞送的機制。這些工作較為全面的理解複制體元件調節親本組蛋白回收和遞送途徑,然而,親本組蛋白在兩條子鍊的分配機制仍不明了。

2024年8月1日,北京大學李晴研究組和哈佛醫學院、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HHMI) Danesh Moazed研究組合作在《細胞》雜志發表了題為“A replisome-associated histone H3-H4 tetramer chaperone required for epigenetic inheritance”的研究論文。在本研究中,作者通過遺傳篩選、生化、分子生物學和生物物理學等方法,結合AlphaFold-Multimer結構預測等手段發現DNA複制體(replisome)中複制叉保護複合物亞基Mrc1/CLASPIN(另外兩個亞基是Tof1和Csm3)存在一段在真核生物中保守的組蛋白H3-H4四聚體結合區域。

本研究首先通過異染色質沉默報告體系确認了裂殖酵母中Mrc1與FACT在異染色質沉默中的關鍵作用,随後通過IP-MS手段确認了Mrc1的C端負責其與FACT以及其他複制體元件的相互作用。AlphaFold-Multimer結構預測表明,Mrc1具有一段保守的Mrc1-like domain(Mrc1-MLD),很可能與組蛋白H3.1-H4四聚體存在互作(圖1)。其中的α1-3三個螺旋較為對稱地箍住H3.1-H4四聚體:α1與α3各結合一個H3-H4二聚體,而α2同時結合兩個H4。綜合已有的核小體核心顆粒的晶體結構,Mrc1-MLD很可能通過模拟核小體的特性從而部分取代核小體DNA及H2A-H2B二聚體進而結合H3-H4四聚體。體外pull-down實驗進一步表明,Mrc1-MLD能夠特異地結合組蛋白H3-H4,這一點在釀酒酵母Mrc1以及人源CLASPIN也都得到證實。裂殖酵母和芽殖酵母中的實驗也都證明Mrc1-MLD參與維持異染色質沉默。

­

1 AlphaFold-Multimer預測一段演化保守的Mrc1/CLASPIN區域結合組蛋白H3-H4四聚體

作者之後通過eSPAN(enrichment and sequencing of protein-associated nascent DNA)方法分析Mrc1與H3-H4的相互作用在親本組蛋白回收和遞送中的作用。作者首先在芽殖酵母中發現,Mrc1全敲除或大片段敲除MLD區段會導緻親本組蛋白往前導鍊遞送缺陷。進一步在芽殖酵母和裂殖酵母中進行小片段篩選和定點突變分析,發現Mrc1結合組蛋白區域同時影響前導鍊和滞後鍊的親本組蛋白遞送。據此,作者得出結論:Mrc1是一個在DNA複制體上的組蛋白分選組分(圖2)。

2  eSPAN分析Mrc1-MLD調節親本組蛋白回收

綜上所述,本工作發現Mrc1/CLASPIN能夠結合H3-H4四聚體,這對複制偶聯的親本組蛋白回收十分重要。Mrc1與FACT以及其他複制體元件共同調節親本組蛋白在兩條子鍊上的分配(圖3)。本工作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了複制叉處親本組蛋白的回收機制,加深了對于複制偶聯的表觀信息遺傳的理解。長期以來領域内對于親本組蛋白回收過程的認識都較為碎片化,而近期的李晴實驗室的幾篇工作(Nucleic Acids Research,2023;Nature,2024;Cell,2024) 給出了複制叉上的關鍵蛋白在親本組蛋白回收中的作用機制,拓展了對複制叉保護複合物(Mrc1-Tof1-Csm3)功能的認識。Mrc1能夠結合組蛋白H3-H4,從而直接參與親本組蛋白的回收和分配;Tof1則依托其在複制叉前端的位置以及與FACT、Mcm2和Mrc1的相互作用,調控親本組蛋白的流向。綜合領域内前期研究,Mcm2與Pol1的組蛋白結合區域傾向于将親本組蛋白遺傳到滞後鍊,而Dpb3-Dpb4傾向于将組蛋白遺傳到先導鍊。至此,親本組蛋白的解離、遞送和重組裝過程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闡釋,複制體元件對親本組蛋白回收框架的支撐得到了較為全面的理解。

3 DNA複制叉上的親本組蛋白遞送模型圖

哈佛大學博士生俞鈞陶、北京大學博士生張煜婕為該論文并列第一作者,哈佛醫學院、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HHMI)教授Danesh Moazed和北京大學教授李晴為共同通訊作者,哥倫比亞大學賈松濤(Songtao Jia)研究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張志國(Zhiguo Zhang)研究組以及哈佛醫學院Steven Gygi研究組也參與了本研究。李晴研究組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

原文鍊接: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4.07.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