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到您當前使用浏覽器版本過于老舊,會導緻無法正常浏覽網站;請您使用電腦裡的其他浏覽器如:360、QQ、搜狗浏覽器的極速模式浏覽,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覽器。
2020年4月29日,beat365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邀請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吳東校友進行線上座談。黨委書記劉德英,黨委副書記鄭曉峰、唐平,黨委委員孫育傑、蘇都莫日根、範六民、瞿禮嘉出席會議,黨委組織員謝夏青列席。
吳東校友系北大生科1995醫預校友,現就職于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内科,任副主任醫師,消化内科支部書記。2020年2月7日支援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分院,時任北京協和醫院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第三臨時黨支部書記。同時,他也是2020年3月16日國新辦武漢疫情記者見面會四位主發言人之一。
吳東校友所在醫療隊共有醫護人員186名,半數以上是黨員,他和其他黨員一樣,都是第一時間主動請纓,義無反顧地報名了援鄂醫療隊,在ICU病房參與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首先,吳東校友分享了他在援鄂期間的心路曆程。吳東校友回憶說,至今他還記得剛到武漢時的惴惴不安,非常擔心因為自己的疏忽被感染,連累整個醫療隊集體隔離。但随着抗疫工作的深入,科學的檢測和研究發現讓他漸漸了解新冠肺炎,也漸漸讓他克服了心中的恐懼。吳東校友所在團隊在ICU建立了一個小型實驗室,通過研究ICU病房病人的體液、血液、分泌物等,發現了一個重要現象:ICU裡的病人多數病程都在兩周以上,核酸檢測呈陽性的概率很低,體内的病毒基本上已經被清除,所以在ICU被感染的概率很低。但防護依然不可懈怠,檢測人員發現,病人的胃腸道裡也能分離到核酸,不能排除胃腸道傳播的可能性,強調醫療團隊除了配戴口罩,還要經常洗手。但目前的研究,還是認為病毒是以飛沫傳播為主的,1-1.5米是比較安全的距離。吳東校友除了參與臨床工作外,還要負責在國際上發聲。吳東校友等一線工作人員受CGTN(全球疫情會診室)的邀請,向全世界分享治療經驗。
在與黨委委員的交流中,吳東校友多次提到,在這場抗疫戰中黨建工作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吳東校友作為第三臨時黨支部的書記,援鄂期間為支部同志上了兩次主題黨課,分别是“武漢三鎮與中國革命”和“從井岡山的革命鬥争看武漢抗疫”,在抗疫工作最疲憊最累的時候為醫護人員加油鼓勁,振奮精神。多數時候,抗疫工作的疲憊是雙重的,既是身體上的,也是心理上的,而當時的黨建工作在對醫護團隊的心理建設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極大地堅定了醫護人員的思想信念,幫助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吳東校友所在黨支部原有黨員43名,經過此次援鄂工作的磨砺,有50多名同志在抗疫期間主動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有40多位醫護人員在一線宣誓入黨。臨床的很多高危工作,比如吸痰、體液處理等等都是黨員同志責無旁貸地沖在第一線。
生科院黨委委員與吳東校友在線交流
随後,委員老師們與吳東校友就一些大衆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了探讨。關于疫情期間的黨支部工作問題:在重大疫情期間如何結合黨的群衆工作?面對生死線,如何對醫護人員進行心理幹預?對于危重病人如何點燃生的希望?吳東校友回答說,剛到武漢時情況十分慘烈,大量的病人湧向醫院,壓垮了醫療系統。年輕的護士們沒有處理大型疫情的經驗,所以很多人會承受不住。但是,作為科研人員,一直堅信恐懼來源于未知。通過廣泛檢測、精準了解病毒在環境中的分布後,恐懼就自然化解了。這種情境下,黨建工作就具備了雙重作用,一方面凝聚黨組織的戰鬥力,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群衆教育以及疏導的作用。
參會的很多老師對病毒的檢測方法比較關心。吳東校友從技術原理上為老師們做出解釋。關于檢測方法,一共有兩種,第一種是檢測病毒的核酸,陽性被認為是金标準,但缺點是假陰性率很高(20-30%)。複陽的情況很有可能是中間沒有檢測到,因為咽拭子檢測取樣的手法和量都會影響檢測結果。第二種是血清抗體檢測,IgG抗體兩周出結果,IgM抗體一周出結果。抗體的出現隻能代表以往感染了,但并不代表現在體内還有病毒。所以兩種檢測各有利弊。
當然還有目前民衆都很關心的疫苗問題。吳東校友說,我國現在研究疫苗就和當年研究原子彈一樣。因為我國本身對此是沒有免疫的,如果沒有疫苗的話就會很被動,所以各研究團隊都在全力以赴。
在場老師還假設了一個情境:醫護人員如何處理從清潔區到無染區的緊急情況。吳東校友回答說,在實際情況下北京協和醫院負責的ICU裡會留5到6位醫生,所以不存在病人出現緊急問題而醫生還在外面需要穿防護服進去這種情況。但他也确實遇到過一次,病人的氣管插管被痰堵住,開始室顫,原則上在處理此事前,吳東校友是需要再套一層口罩再操作,但是因為情況緊急,吳東校友沒想那麼多就直接做氣管插管了。吳東校友回憶說,真正到了那種緊急情況,是不會去做權衡的,第一反應就是救人。
最後,吳東校友感謝母校的培養,正是因為“愛國進步,科學民主”的思想一直根植在腦海中,所以在疫情初期就得知應用科學的手段來做檢測、認識病毒的機制,用科學的精神戰勝了恐懼,最終才完成了這場戰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