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到您當前使用浏覽器版本過于老舊,會導緻無法正常浏覽網站;請您使用電腦裡的其他浏覽器如:360、QQ、搜狗浏覽器的極速模式浏覽,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覽器。
北京,2024年4月24日 —— 近日,拜耳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共同揭曉2023年度拜耳中國科研合作獎,其中包括“拜耳講席教授”、“拜耳研究員”、“拜耳科研轉化基金”和“拜耳博士後”等多個重要獎項。拜耳中國科研合作獎旨在通過與中國頂尖大學緊密合作,表彰并資助在生命科學、醫學和藥物研發等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優秀學者,加強醫藥産業與學術界的溝通協作,促進科學基礎研究應用于新藥研發,從而讓科研成果早日惠及患者。
今年,來自清華大學化學系的劉磊榮獲“拜耳講席教授”。同時,經由拜耳專家與中國這兩所頂尖學府資深學者組成的聯合指導委員會評選,共有十一位來自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的科學家獲得了2023年度“拜耳研究員”。清華大學藥學院劉剛教授、醫學院常智傑教授和陳默教授獲2023年度“拜耳科研轉化基金”資助開展科研項目。此外,來自北京大學的五名優秀青年學者獲得了2023年度“拜耳博士後”。
拜耳集團執行副總裁、拜耳飛躍計劃(Leaps by Bayer)負責人、拜耳處方藥事業部全球業務發展與授權許可負責人Juergen Eckhardt博士表示:“非常高興看到中國科學家在科研領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中國已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重要創新驅動力,拜耳與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長期合作充分體現了拜耳通過外部合作推動創新的長期承諾。我們期待在中國繼續探索更加多元、創新的合作模式,推動促進早期創新,加速将科學突破轉化為創新療法,為從而造福患者的生活。”
作為在中國長期承諾的重要組成,拜耳高度重視并持續關注本地科研合作,大力支持中國源頭創新及新藥研發轉化,先後于2009年及2014年分别與清華大學及北京大學建立了長期戰略科研合作,不僅開創了跨國藥企與中國本土學術機構之間的科研合作,也樹立了“産學研”協同發展、合作創新的典範。
圖1. 拜耳慶祝與清華大學建立科研合作15周年以及與北京大學合作10周年
作為聯合指導委員會成員以及2018年度“拜耳講席教授”獲得者,清華大學副校長王宏偉教授表示:“多年來拜耳和清華、北大的項目合作穩步推進、學術交流豐富多元,雙方的合作成為了生命醫藥領域跨國校企合作的典範。我們希望未來繼續與拜耳一道,持續深化戰略合作。一方面,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加強成果轉化,積極促進科技開放合作,不斷實現海外企業與國内高校、基礎研究與轉化應用的緊密結合;另一方面,期待雙方在建設支持高水平創新的人才隊伍上,發揮積極作用。我們雙方本着求真探索的科學精神持續創新協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為人類生命健康事業做出貢獻!”
北京大學教授,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高級研究員吳虹教授自2014年來一直擔任拜耳中國科研合作聯合指導委員會成員。她表示:“自2014年起,北大與拜耳在高端人才引進學術交流和科研創新方面進行了合作,成果豐碩。生物醫藥方面引進的59名高端人才中,有17人獲得拜耳的支持。近30項科研合作項目,除發表了高水平文章,還共同申請了國際專利,一項轉化成果已進入二期臨床實驗。北大作為高校,一直積極整合校内外資源,通過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勇擔科技創新的時代重任。希望雙方能夠繼續攜手,在促進人類健康的共同目标下,推動生物醫藥的發展,最終惠及中國和全球的患者。”
圖2. 拜耳聯合指導委員會成員Ulrich Nielsch博士和吳虹教授為北京大學獲獎者頒發“拜耳研究員”獎
圖3. 拜耳聯合指導委員會成員Ulf Brueggemeier博士和和吳虹教授為北京大學獲獎者頒發“拜耳博士後”
截至2024年4月,共有超過200位的中國頂尖科學家及青年學者獲得“拜耳講席教授”,“拜耳研究員”等獎項。2023年11月,曾獲得“拜耳講席教授”的時松海教授和顔甯教授,以及曾獲得“拜耳研究員”的張澤民教授成為最新當選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推動科學進步、培育創新和促進中國科學界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拜耳與上述兩家科研機構累計開展超過100個研究項目,包括新靶點的發現及結構解析,疾病發病機理及藥物作用機制研究,藥物篩選,藥效評價,新分子形式藥物、新化學合成方法及創新劑型探索,并涵蓋腫瘤學、心血管疾病等多個疾病領域。
關于拜耳
拜耳作為一家跨國企業,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健康與農業方面具有核心競争力。秉承“共享健康,消除饑餓”的使命,公司緻力于通過産品和服務,幫助人們克服全球人口不斷增長和老齡化帶來的重大挑戰,造福人類和地球繁榮發展。拜耳緻力于推動可持續發展并對業務産生積極影響。同時,集團還通過科技創新和業務增長來提升盈利能力并創造價值。在全球,拜耳品牌代表着可信、可靠及優質。在2023财年,拜耳的員工人數約為100,000名,銷售額為476億歐元。不計特殊項目的研究開發投入為58億歐元。更多信息請見www.bayer.com。